我国的本土麻雀去哪了?为什么现在都看不到?

我国的本土麻雀去哪了?为什么现在都看不到?

笔者 东邪

在我们现在的认知中,大部分鸟类是益鸟,它们帮助树木和农作物除虫,减少虫害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经济的损失。但如果对鸟类的认知不够深入的话,很容易对它们造成误解,进而导致悲剧发生。

麻雀是常见的益鸟,它们曾经是一出悲剧的主角,好在后来有专家纠正了对麻雀的看法,才让麻雀不至于消失。但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麻雀可能并不是土生土长的,而是来自苏联。那么麻雀在建国初期遭遇了什么?为什么现在我国大部分麻雀的品种都可能来自苏联?这些事件对后代有何警示?

建国初期的麻雀为何会被大范围扑杀?

先来了解一下麻雀,它不是特指某一种鸟类,而是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,我国境内有5种。麻雀的体型比较小,身形粗圆,身上的羽毛多为灰黑色或棕黑色。麻雀的喙部比较短,而且它移动的时候通过双脚跳跃前进,给人的形象还挺可爱的。另外,麻雀是杂食性鸟类,既可以吃谷物,又能吃昆虫。

然而在我国建国初期,社会生产劳动率还没有发展上去,再加上田野上总会有麻雀啄食谷物,因此麻雀给农民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。到了1957年,我国生物学家周建人发表与麻雀相关的文章,并称它是导致粮食损失严重的海鸟,建议国家对这类鸟类进行扑杀。还有其他生物学家支持“麻雀是害鸟”观点,并且计算了麻雀造成粮食损失的数据。

虽然一只麻雀一天只会吃掉7克的食物,一年只会消耗5斤食物,放到现在来看微不足道,但是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,人们的吃饭都成问题,容不得一丁点的粮食浪费。而且当时全国至少有十亿只麻雀,以一只麻雀一年吃掉5斤粮食计算,所有麻雀一年就会吃掉50亿斤粮食,这是一笔巨大的浪费。

生物学家在报纸上刊登了文章,后来国家也将麻雀列为公害之一,于是从第二年2月开始,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扑杀麻雀活动。该活动最先从四川省开始,根据统计数据显示,四川省在1958年短短两日里,就扑杀了1500只麻雀。之后其他省份纷纷效仿,麻雀似乎迎来了灭顶之灾。

扑杀活动导致了什么后果?

实际上在将麻雀正式定义为公害之前,也有生物学家对此提出反对,朱洗就是其中一位。他在大会上列举出了西方国家扑杀麻雀的案例,阐述了对麻雀的大范围扑杀最后会导致农业经济损失更严重,还引用了澳大利亚为了控制害虫专门引入麻雀。然而这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并未在会议上受到广泛认同,这意味着麻雀注定会有一劫。

全国各地扑杀麻雀的行动进行到1958年11月上旬,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至少有19.5亿只麻雀被扑杀。扑杀麻雀的负面影响很快就出现了,1959年中华大地的农田里罕见麻雀,农民的谷物减少了损失,但虫害的情况更加严重了。原本燕子和麻雀都是专治害虫的,但麻雀被大幅度扑杀后,单靠燕子无法控制住害虫。

虫害不仅导致农作物被严重啃食,还导致许多自然植物病倒,这时我国生物学家开始提出重新了解麻雀的建议,于是在1960年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,人大代表讨论了麻雀事件。会议之后,全国的麻雀扑杀活动陆续停止。然而这时候已经为时已晚,麻雀种群锐减严重,形成巨大缺口。

为了这个缺口,我国开始向苏联引入苏联麻雀。苏联麻雀在外形上和我国本土的麻雀没有太大的区别,都是粗圆的身体、灰黑色的羽毛。后来麻雀种群数量逐渐恢复正常,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我国本土的麻雀,就很难估计了。

总结

现在回过头看过去的历史,我们肯定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对麻雀产生如此大的误解。这是因为现在我们的人民素质水平较建国初期已经有很大的提升,对自然事物的认知也更深入到位,自然不会随便发生类似的大规模荒唐事件。这段历史同样告诫我们,人类确实有主宰其他生物的能力,但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,最好对自然生物有深刻的认知,避免重蹈覆辙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