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?正史中的原型人物更令人意外

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?正史中的原型人物更令人意外

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,打小就被诸葛亮“草船借箭”的故事圈粉。

你想啊,漫天浓雾里,他稳坐船头焚香抚琴。对面曹操大军万箭齐发,他倒好,喝着小酒就把十万支箭给凑齐了。这胆识,这计谋,谁看了不喊一声“神了”?

可前阵子翻正史,我直接惊掉了下巴。原来咱们夸了这么多年的“神操作”,主角压根不是诸葛亮!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?咱们今天就唠唠明白。

先说说《三国演义》里那段名场面。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,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。换旁人早慌了,诸葛亮偏拍着胸脯立了军令状,说三天就够。

到了第三天夜里,他带着二十条扎满草人的船,趁着大雾往曹营开。船一靠近,士兵们就擂鼓呐喊。曹操怕中埋伏,下令弓箭手拼命射箭。等雾散了,每条船上都插满了箭,诸葛亮乐呵呵地带着“战利品”回营交差。

这段写得那叫一个精彩,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刻画得入木三分。但问题是,正史里压根没这回事。陈寿写《三国志》时,对诸葛亮的生平记录得很详细,可连“草船借箭”的半个字都没提。

那这故事是罗贯中瞎编的吗?也不全是。他其实是把另一个人的事迹“移花接木”了,这人就是孙权。

正史《三国志》的注引《魏略》里,记载了这么一件事。建安十八年,也就是赤壁之战五年后,曹操带着大军伐吴,跟孙权在濡须口对峙。

孙权这人好奇心重,又好胜。他看着对面曹军阵仗不小,就想亲自去探探虚实。于是,他坐上一艘大船,慢悠悠地驶向曹营。

曹操在营里见了,心里犯嘀咕。他知道孙权这小子鬼点子多,肯定不是来问好的。可又摸不清船上有多少兵力,不敢贸然出兵。

琢磨来琢磨去,曹操下了道命令:放箭!一时间,曹军的弓箭手全上阵了。箭雨像密集的雨点,“嗖嗖”地往孙权的船上射。

没一会儿,问题就来了。箭全射在了船的一侧,船身重心不稳,眼看就要往一边翻。船上的士兵都吓白了脸,手忙脚乱的不知道该咋办。

展开全文

关键时候,孙权倒挺镇定。他瞅了瞅倾斜的船身,立刻喊了声:“掉头!把船的另一面转过去!”士兵们赶紧照做,把没中箭的一面朝向曹营。

曹军接着射箭,没一会儿,船的另一面也插满了箭。两边重量一平衡,船居然稳了下来。孙权笑着挥挥手,下令返航。全程不慌不忙,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。

你看,这才是正史里的“草船借箭”原型。跟诸葛亮的“主动设计”比起来,孙权更像是“误打误撞”,顺带展现了一把急中生智。

有意思的是,就因为这次对峙,曹操还对孙权赞不绝口。他看着孙权军队整齐的阵仗,忍不住感叹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啊!”这话后来也成了千古名言。

除了孙权,历史上还有个真正“主动借箭”的人。不过他不是三国时期的,而是唐朝的张巡。

安史之乱的时候,张巡镇守雍丘城。叛军把城围得水泄不通,城里的箭很快就用完了。这可咋整?总不能干等着挨打吧。

张巡灵机一动,让士兵扎了上千个草人。他给草人裹上黑衣,夜里用绳子慢慢吊到城下。叛军远远看见,以为是守城的士兵要偷袭,赶紧拼命射箭。

射了大半夜,叛军才发现不对劲——城下的“人”怎么一动不动?借着月光仔细一看,才知道是草人。这时候再收手已经晚了,张巡的士兵把草人拉上来,光箭就收了几十万支。

罗贯中写《三国演义》的时候,估计是觉得这两个故事都挺精彩。就把孙权的“船”和张巡的“借箭意图”结合起来,再把主角换成诸葛亮,编出了那段经典剧情。

说真的,第一次知道这事的时候,我还挺意外的。毕竟诸葛亮“神算子”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。但转念一想,也能理解罗贯中的用心。

《三国演义》本来就是小说,不是正史。罗贯中想塑造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,就把几个故事融合改编了一下。不得不说,这改编确实成功,不然“草船借箭”也不会流传这么广。

而且孙权本身也不是等闲之辈。他十八岁就接手江东,把一片混乱的地盘治理得井井有条。赤壁之战的时候,他果断决定联刘抗曹,才打退了曹操的大军。

只能说,三国时期真是人才辈出。不管是诸葛亮的“演义传奇”,还是孙权的“急中生智”,都有各自的精彩。

其实读历史就像拆盲盒,你以为熟悉的故事,说不定背后藏着不一样的真相。就像这“草船借箭”,换个角度看,又是另一番趣味。

不知道大家看完有没有觉得意外?你们还知道哪些“演义和正史不一样”的三国故事?评论区聊聊呗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本溪棋牌网 了解本溪棋牌网的游戏玩法和特色
365bet客服电话

本溪棋牌网 了解本溪棋牌网的游戏玩法和特色

📅 07-01 👍 221
全国所有城市拼音及缩写
365bet客服电话

全国所有城市拼音及缩写

📅 07-26 👍 995